千古绝唱——《凉州词》

 凉州文化    |      2019-07-10
        “黄河远上白云间,一片孤城万仞山。羌笛何须怨杨柳,春风不度玉门关。”
        “葡萄美酒夜光杯,欲饮琵琶马上催。醉卧沙场君莫笑,古来征战几人回。”
        这是两首脍炙人口、妇孺皆知的《凉州词》。千百年来,《凉州词》以其意境苍凉慷慨、雄浑壮阔,一直受到世人的推崇和好评。《凉州词》是千年历史陶冶下的不朽遗存,是汉风唐韵洗礼过的文字精粹,是古城武威悠久灿烂的文化见证。那么,《凉州词》这一诗歌名称是如何形成的?它与风靡一时的《凉州曲》又有什么联系呢?且让我们打开厚重的历史,去寻找《凉州词》的文化渊源。
        古代词曲一体,欲觅《凉州词》之由来,必先探寻《凉州曲》之源头。
        凉州,汉置,又称西凉,古代十三州之一,因 “地处西方,常寒凉也”而得名。东汉凉州刺史治陇,治所在今甘肃省秦安县东北(一说治冀,今甘肃甘谷县冀城)。汉代以后,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,西域各国的商队、使节、学者频繁往来于河西一带,作为当时丝路重镇之一的凉州,成为西域文化与中原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中转站,史书称“西凉州土沃物繁,俗好音乐”,具有良好的音乐基础。三国时期,魏文帝曹丕于公元220年在武威设置凉州,这是武威为凉州治所的开始。西晋统一不到六十年,北方重又四分五裂,陷入“五胡十六国”时期,这时武威处于张轨建立的前凉(301-376年)政权统治之下,经济文化较为发达,天竺的乐舞和乐曲此时也传到了武威。氐族贵族建立的前秦政权强盛之时,于公元376年派兵攻克凉州,至此,凉州被前秦统治。在这段时期,凉州的地方乐曲与西域乐曲进行了一次较大的融合,为后来《凉州曲》的诞生奠定了基础。
        据《乐府诗集·乐苑》记载,公元382年,前秦王苻坚令骁骑将军吕光等率兵进军西域。公元385年破龟兹,亦获其乐队。公元386年吕光回兵途中得知苻坚在“淝水之战”中遭到大败,被部将姚苌所杀,于是吕光便不再东进,在武威建立了后凉国(386-401年)。在此期间将龟兹乐加以 改造,其特点是在龟兹乐的基础上,混入了传统汉乐的成分,号为《秦汉伎》,也叫《秦汉乐》。北凉(397-439年)沮渠蒙逊统治凉州之时,继续将《秦汉乐》进行加工,使其逐渐完善。南北朝时期,北魏(386-534年)太武帝拓跋焘平定河西得到《秦汉乐》,正式定名叫做《西凉乐》。关于《西凉乐》的特点,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中记载道:“其乐具有钟磬,盖凉人所传中国旧乐而杂以羌胡之声也”。
        北魏时期,由于中原战乱,唯有凉州相对安定,一些避难者带来了中原的文化,使武威成为中国西北经济文化中心。北魏诗人温子升有:“远游武威郡,遥望姑臧城。车马相交错,歌吹日纵横”的诗句,可见当时的武威经济文化非常繁荣。北魏以后,《西凉乐》在北朝广泛传播,据《隋书·百官志》记载,北齐(550-577年)中书省“司进御之音乐”中就有《西凉乐》。
        由此可知,《西凉乐》是由西域音乐和汉族音乐经过长期的融汇,逐渐形成的一种较为完整的套曲。据文献记载,《西凉乐》有许多风格独特的乐舞曲,其中名曲有《杨泽新声》、《神白马》、《永世乐》、《万世丰》、《于阗佛曲》、《敦煌行》等等。
        由于《西凉乐》吸取了中西音乐的长处,具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,因此在魏(386-556)、周(557-581)之际,还被称之为《国伎》,可见艺术地位之高,后来也理所当然成为隋唐燕乐中的一部大曲。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记载:“自周隋以来,管弦杂曲将数百曲,多用《西凉乐》……最为闲雅”。《乐府诗集·乐苑》记叙得更加详细:“隋自开皇初,文帝置七部乐:一曰西凉伎……至大业中,炀帝乃立清乐、西凉、龟兹……以为九部。唐武德初,因隋旧制,用九部乐。太宗著令者十部:一曰宴乐,二曰清商,三曰西凉……而总谓之燕乐。”凉州在隋代改称为武威郡,唐朝时复改为凉州。《新唐书·乐志》说:“天宝间乐调,皆以边地为名,若凉州、伊州、甘州之类。”而《凉州》大曲便是这一时期在《西凉乐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。张固《幽闲鼓吹》记载道:“段和尚(段善本)善琵琶,自制《西凉州》,后传康昆仑,即《道调凉州》也,亦谓之《新凉州》云。”此说若能证实,这也许就是《凉州》大曲的形成之始。
        唐朝初年,河西走廊被突厥和吐蕃族、吐谷浑割据。唐王朝与之发生了多次战争,据《资治通鉴》载,唐开元年间仅二十九年,在凉州一带就进行了二十四次大的战役。长期的战争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,据《乐府诗集·乐苑》记载,就在开元年间(有学者考证为公元714年),常年驻守西部边关的陇右节度使郭知运将搜集到的《凉州曲》进献给精通并酷爱音乐的唐玄宗,玄宗让教坊翻成中原曲谱,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,所配的歌词自然便称为《凉州词》。《开皇外史》曾记述说,玄宗爱妃制《凉州词》,令侍者红桃歌唱,歌声悲凉,满座凄然。但此说从一开始就受到质疑,向来为词品家所不受。
        从此,《凉州词》以歌曲形式出现在唐代宫廷,并流传至民间,成为当时影响很大的一部套曲,当时也称为《凉州歌》。唐代许多诗人如王之涣、王翰、张籍等,都曾为《凉州曲》填写新词,抒发一腔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,冠有“凉州词”或以凉州为背景的唐诗有一百多首,《凉州词》从而风行天下。
        唐中晚期以后,辉煌一时的《凉州曲》却经受了种种磨难,在历史的风尘中遭受到更名的厄运,《凉州曲》被写成了《梁州曲》。从唐代宗广德二年(公元764年)开始,凉州先后在吐蕃、回鹘、党项、蒙古等民族的政权统治之下达600年之久,凉州在宋代称西凉府,到元朝时降为西凉州,直到明太祖洪武五年(公元1372年)朱元璋派大将冯胜西征,才平定武威等河西诸路,于1376年在武威设置凉州卫。在此期间,《凉州曲》逐渐被误用为《梁州曲》,宋元及其以后的文献中这种现象较为普遍。但这种情况,宋代就有人曾做过纠正说明。南宋绍兴年间程大昌的《演繁露·凉州梁州》就说:“乐府所传《大曲》,惟《凉州》最先出。……后遂讹为梁州”。南宋洪迈《容斋随笔·大曲伊凉》中也说:“今乐府所传大曲,皆出于唐,而以州名者五,伊、凉、熙、石、渭也。凉州今转为梁州,唐人已多误用,其实从西凉府来也。凡此诸曲,唯伊凉最著,唐诗词称之极多。”《碧鸡漫志》也说:“凉州即梁州,有七宫曲。”至于是何原因使得《凉州曲》变名为《梁州曲》,由于史料有限,目前学术界尚无定论。
        《凉州曲》高亢雄浑,悠扬动听,风格独特,多唱兴亡怀古之事,听之令人动容。关于《凉州曲》曲谱,《新唐书·礼乐志》记载道,在唐大历元年(公元766年),《凉州曲》还是完备的,“有大遍、小遍”。宋代王灼《碧鸡漫志》也道:“《凉州》见于世者,凡七宫曲,黄钟宫、道调宫、无射宫、中吕宫、南吕宫、仙吕宫、高宫。”该书还说“《凉州》排遍,予曾见一本,有二十四段。”可惜的是,《凉州曲》曲谱由于种种原因散失,没能流传下来,不知何时已淡出历史的舞台,成为遥远的绝响。
        南宋蒋捷《瑞鹤仙·乡城见月》词云:“怕人间,换谱《伊》《凉》,素娥未识。”到如今,万里关山依旧,悠悠古曲难寻,唯有那一首首悲怆凄凉又豪气冲天的《凉州词》,一直以来在不停地诉说着武威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千年风韵。
高槛连天望武威,穷阴拂地戍金微。九城弦管声遥发,一夜关山雪满飞。
凤林关里水东流,白草黄榆六十秋。边将皆承主恩泽,无人解道取凉州。
昨夜蕃兵报国雠,沙州都护破凉州。黄河九曲今归汉,塞外纵横战血流。
……

        历经沧桑的《凉州词》,代代诵读,流传至今。这些词或写大漠雄奇之景象,或抒将士征战之壮志,或叙边塞战事之惨烈,成为震撼人心的千古绝唱。《凉州词》是古诗词中的一朵奇葩,永远闪耀着独特又绚丽的光芒。


        来源:文/李元辉(2012年10月26日、11月2日在《民主协商报》连载发表)
        (夜读《凉州词》,不觉神思遐想,想我武威真物华天宝、文化灿烂之地也,便生溯源《凉州词》之念。遂翻检史书、搜寻资料,旁征博引,夜以继日,凡十五日乃成。